供应链票据的灵感,无疑来自E信。中企云链、TCL简单汇、中金云创等公司走向成功,已经使得E信在银行、建筑、家电、钢铁、手机等行业遍地开花,中车云信、铁建银信、电建融信、中铁E信、河钢铁信、TCL金单等,一时间E信、E单遍布大江南北。 且不论供应链票据
供应链票据的灵感,无疑来自E信。中企云链、TCL简单汇、中金云创等公司走向成功,已经使得E信在银行、建筑、家电、钢铁、手机等行业遍地开花,中车云信、铁建银信、电建融信、中铁E信、河钢铁信、TCL金单等,一时间E信、E单遍布大江南北。
且不论供应链票据与E信的诸多相同点,如下逐一论述下两者十大差异:
法律基础不同:供应链票据基于《票据法》,E信基于《合同法》
票据法下,供应链票据首先是票据,自动具备无因性、可追索、到期托收等一系列制度基础,法律关系更加明晰。因此供应链票据平台中,各方无需签署复杂的协议,发生法律纠纷以票据法为准。
E信基于《合同法》,法律基础是债权关系的转让,因此需要注册协议、开具协议、转让协议、融资协议等一系列协议的支持,发生法律纠纷以相关协议为准。
盈利机制不同:供应链票据是服务费收入,E信是价差收入
票据的主要资金投放是银行,因此运营方主要通过技术服务费、融资服务费、渠道服务费等方式向融资人或资金方来收取,获利方式受到很大限制;
E信平台运营方的主要收入是保理、再保理的价差收入,收益可观!
流转场所不同:供应链票据是基于票交所,E信是内部平台
票交所是供应链票据平台的唯一运营方,各家直接接入、间接接入平台仅是业务前端,票据开具、流转、融资都是以票交所登记为生效条件,票据流通过票交所,资金流通过开户银行;
E信是在企业平台内部开具和流转,不与外部机构发生交互,没有统一登记平台,也不与企业开户银行发生交互。
账户体系不同:供应链票据基于真实账户体系,E信基于子账簿或财务公司账户
票据是结算户中主要功能,需要人行登记的真实账户,以便实现资金流的划转。当然因此导致的主要问题是开票企业与融资企业,都需要在放款银行面签开具实体账户,这就让其互联网基因大打折扣;
E信模式成功很大归功于子账簿体系,资金流通过母实子虚账户体系无需面签完美实现放款、还款、部分冻结、扣款等功能,运营主体实现了最大的主动性。
融资路径不同:供应链票据贴现、质押、标准化等融资,E信基于应收账款转让融资
票据一般直接面向银行融资,贴现或票据质押贷款;通过票据质押信托贷款,银行也可以非标资金投放;在标准化后,银行金融市场、理财等资金也可以参与;
E信基础是应收账款转让,因此保理、再保理是基本的容易模式,直接保理可以是保理公司、也可以是银行。应收账款继而做ABS业务,也是对接银行标准化资金的主要渠道;
会计处理不同:供应链票据为应付票据,E是应付E信
白名单下牡丹花开,供应链票据师出名门,财务处理为应付票据,向下游延伸可以债权债务相互抵销;
E信的入账的二类科目实为自创、山寨味浓,核心企业为应付E信,对供应商而言为应收E信。
定价逻辑不同:票据定价较为市场化,E信定价核心企业主导
票据定价逐步走向公开化、透明化,流通性较好,第三方信息也较为完善,最终市场化定价确定不同承兑人的价格;
E信在封闭体系内,定价过程市场化程度不高,供应商在与核心企业议价中不占优势;
二级市场不同:供应链票据可以转贴现、再贴现等,E信为再保理、ABS
票据在贴现后银行与银行间二级市场流转较为通畅,转贴现、再贴现、标准化、ABS等方式较为完善,比如人民银行在疫情期间极低的再贴现价格,让多级供应商都分享了票据的好处;
E信在保理公司与银行之间通过再保理二次融资,但继续在银行之间流转较为困难,仅可以通过ABS等二次流通;
技术路线不同:供应链票据是云+端模式,E信是封闭式平台
供应链票据是云+端模式,票交所本身云模式API对外输出,银行端、企业端自建服务,同时又需要资金与资产的聚合交互;
E信平台是封闭式平台,企业到平台注册,平台本身难以形成一个向资金方、资产方同时API输出的开放式结构;
监管部门不同:供应链票据是人民银行,E信无监管
票据作为结算工具,主管部门是人民银行,供应链票据监管单位自然也是人民银行;
E信的财务处理原则近似商票,但是否为结算工具尚无定论,因此也无明确监管机构;
最后,在识别了供应链票据与E信的十大不同之后,回答下最初问题,供应链票据替代E信吗?
短期内不会的,非不为也,实不能也。E信在账户体系、盈利模式等方面的优势,还是供应链票据不具备的,E信依然有巨大价值,
同时票据在企业与银行接受程度、二级市场等方面,相比E信占有巨大优势,代表着未来!
本文链接/mryt/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