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票据网介绍:承兑汇票贴现、票据资讯、票据知识、票据利率、背书、风险预警等问题

民间理财面面观

每日一贴 银行老青年 评论

1、一久未联系的姑娘突然在微信上问我要不要理财,说她现在在北京做金融。可我怎么记得这姑娘以前是做婚庆的呀,好像和金融搭不上界啊!我只好回了一句我没兴趣。你自己小心一点。 2、晚上吃饭时,老爷子又谈起之前他们戏迷圈里老头老太太们热议的所谓什么比

1、一久未联系的姑娘突然在微信上问我要不要理财,说她现在在北京做金融。可我怎么记得这姑娘以前是做婚庆的呀,好像和金融搭不上界啊!我只好回了一句“我没兴趣。你自己小心一点。”

民间理财面面观

2、晚上吃饭时,老爷子又谈起之前他们戏迷圈里老头老太太们热议的所谓什么比特币理财,老爷子铁口直断说这伙人估计要跑路。我问怎么回事?老爸说现在这帮搞理财的宣传投资直接返还一半现金,就是你投资20万直接返点10万。嗯,我也觉得又一个骗局可能要崩盘。

总之吧,这几年有太多打着理财名义的骗局。几个震惊全国的理财骗局大案还没有一个明确说法,感觉刚消停一段时间,各种理财又有所抬头,那这会不会是我文章最后所担心的那样,一个周期又来了呢?

再多说一句让人心碎的大实话:靠理财发财那是有钱人的特权,普通人能跑赢CPI就是胜利。至于怎样算有钱人?很难定义,反正我觉得中一次彩票头奖还不能算。

当然,很多人其实什么都明白,无非就是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人心太过贪婪:赚到了就是赚到了,大不了崩盘了装无辜,装被骗赖上政府呗。


对中国人来说,银行理财这事现在好像已经变得特日常,感觉就和银行存款一样由来已久。其实不然,我国的首款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直到2004年9月份才得以发行。所谓的全民理财也就是这十多年间的事。

在此之前,除了银行的定期存款外,民间的主要理财手段其实是民间借贷(熟人借贷为主,非高利贷),俗称“放利息”。特别是有些企业员工长期将资金借给自己的企业经营,收取固定利息,几乎快成了优先股。(曾遇到过刚借了钱的企业过来还贷,说是因为员工不同意老板借银行的低利息还员工的高利息,否则他们钱没地方去,要求加薪!)

当然,金钱本身的逐(tan)利(lan)性让人民群众有了无穷创造力,民间出现过很多形式多样的理财,不过大多数模式在规模做大了之后结果都比较悲惨。

【类银行的基金会】

农村合作基金会模式基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同步起来的(大概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主要是一些有了一定集体积累的乡村,通过试行集体资金的“队有村管”或者“队有乡管”的形式,将集体资金借与乡村集体组织成员之间有偿使用。

应该说,这种内部融资机制很好地解决了农村资金的流动性和收益性问题,大大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直到今日还有其现实意义。目前有不少农业合作社还在采取这种模式。

几年后中央发文肯定,并鼓励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发展。而随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兴起的投资热潮,农村合作基金会也迅速地膨胀扩张,并达到了疯狂的地步。这阶段大量的政府机构跳进来要分一杯羹,甚至像计生委这样的机构也出现在创办成员名单中。

这种疯狂带来一些不太好的趋势:①开始利用高息吸收存款,广大居民逐渐失去理智,城市资金开始大量进入;②资金投向偏离农业主题,开始追求高收益项目但缺少有效的风控手段;③行政化干预严重,部分资金被政府指定用途或挪用;④缺乏有效监管,出现大量自融现象。甚至是将自己基金会资金长期拆借给其他基金会以收取高利息。

到9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我国经济的第一次产能过剩出现(时间点差不多在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基金会的坏账急剧飙升,加上中央开始全面整顿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出现了全国性的大规模挤兑,并由此爆发出一些政治稳定事件。

最后基本上是通过政府向商业银行借款兑付基金会债务的形式予以解决。时至今日,有些政府里还设有基金会催讨办公室。

民间理财面面观

【类传销的日日会】

在我国民间,“标会”是一种很古老且常见的互助理财融资形式,由会头(发起人)邀请若干会脚(会员)参与,一般都是熟悉的亲戚朋友,定期以利息高低竞标(一般一年或者半年一标),利高者得。本质上差不多算是零存整取。

举个实例吧:会头找了10个会脚,半年一会,每次基准会费1万。那么会头就拿到首标10万,会头以后每期交1万会费。由于会首本质上享有无息借款,因此一般需要对会脚们意思意思。另外,会头还有义务保证整个“标会”运行正常,不出现“倒会”(有人赖账不交会费)现象。

半年后,大家又坐到一起,所有人除了会头开始竞标。假如某人甲以1000元中标,意味着其他人本期需要支出会费1-0.1=0.9万元,则甲能收到1+9*(1-0.1)=9.1万的同时,失去了再标会的机会,即变成死会,以后每期同样需要支付1万元。

以此类推,到最后一个人时,前面人全部变成死会,则这个人拿到10万元。

可以看到这种标会其实是一种非常巧妙的融资理财一体的民间活动:会头及前面中标的会脚取得融资资金,并为此支付利息,而后面特别是最后的会脚则获取了利息收益。而且哦,这也算是一种很好的关系、人脉平台。

结果问题又来了,“标会”的参与人员越来越多,周期越来越短,金额越来越大,必然地出现了以会养会、以会套会现象,资金开始呈现高利贷化和空转化,到最后就出现了所谓的“日日会”,甚至“半日会”,可谓又疯了!

全国在2008年前后(又是与金融危机同步)多地曾出现大规模的“倒会”现象,也是影响极坏。而且最高院对此类群体性的民间借贷纠纷基本采取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回避态度,将皮球差不多又踢向了政府。

【类私募的众筹】

众筹这个词不一定合适,但确实找不到其他词来表达了。

每一个地方隔几年就可能冒出一两个神一样的能人,传说中这些人开矿、造船,高铁、飞机,甚至参与东南亚走私或者资助非洲某个酋长独立,总之就是这些人能挣常人挣不到的大钱。大家只要把钱借给这些人那就等于躺着挣钱!

这些人最大的可能是房地产商(矿船前几年多,这几年少了)、高利贷掮客(我在之前文章《从高利贷谈起》讲过这事)、票据贩子、地下私募等等……呃,当然还有骗子。是的,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是骗子的。

当然,在一切没有戳破之前,神话会随着回报的飙涨而进一步神化,甚至会出现求着人家向你借钱的情况。由此会产生很多大大小小的资金掮客,并形成一条完整的资金产业链。

当这些人发现自己可以向磁铁一样地吸引如潮的资金时,问题就来了。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看到的一段纪录片,里面那个学生领袖回忆说,当时那个人潮汹涌,那个一呼百应,太TM内心激动了,那时我膨胀了。

再说一个听来的真实故事吧:

某夫妻两人办一小厂,家庭作坊式,年景好时一年也能挣个50万。日子算过得殷实。

前几年,其妻不知从哪里认识了这么一位能人,偶有资金往来,信誉甚好,资金基本一年翻倍。于是开始大量借钱给对方,小半年居然收益超百万。夫妻俩乐开了花。于是开始用房子抵押银行借款,向亲戚朋友高息借钱,统统投给了能人。

丈夫毕竟有些担忧,找朋友商量这事。朋友是一位很成功的企业家(这个故事就是他告诉我的),听完后,马上意识到不对,劝其收手。见对方犹豫,告诫说底线只能是将挣来的利息投进去,本金及借款必须全部撤出。那人答应了。

结果回去和老婆一商量,实在心疼,于是计划说再搞半年,半年后肯定不玩了。一个月后,能人上了高速。

夫妻两人净负债将近200万。

民间理财面面观

【谈几点体会】

1、民间有智慧,智慧有局限。

对于民间理财来说,其实核心还是围绕着“自助”两字,也仅局限在这两个字。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用款去向,一旦规模范围扩大,超出了相熟的亲戚朋友等特定圈层,就很容易失控。因此,民间理财不可能成为主流。家庭理财更好的选择应该是正规大型机构,比如银行。

这里顺带扯一扯P2P等理财公司的同理困境:不追求规模吧,没效益,一旦上了规模吧,就控制不住。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2、民间有办法,办法很盲目。

由于民间的这些个理财形式很少有形成书面协议或者合同文件,加上其基本建立在双方自愿互利的假设上,特别是对于一些牵扯到众多当事人的案件,内情复杂,可能多方既是受害人,又同时都是王八蛋。法律上很难对谁能有明确的保护。

所以民间的办法就是认头人、赖政府。还能找会头、能人、掮客的时候就找他们,不能找了那就找政府,反正理财居然还能赔本这种事肯定是没天理的。

3、民间有周期,周期随大流。

其实综合起来看,每一次大范围的民间资金事件爆发都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掉头在步调节奏上相一致,只是以我目前的数据和能力还没有办法确认这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呢?还是只不过“床头屋漏无干处”?

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这方面研究?

喜欢 (2) or 分享 (0)
发表我的评论
取消评论

表情

您的回复是我们的动力!

  • 昵称 (必填)
  •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网友最新评论